強迫症 (OCD)
為焦慮症的一種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19世紀末期稱之為強迫性精神官能症。這類患者心中會有強迫性的侵入思考,使其感到極度不安與焦慮,而必須靠某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以紓解這種壓迫感。通常患者的自知力完好正常,所以了解自己這些重複行為是不必要、沒意義的,卻仍然因為無法擺脫而更感到痛苦。若症狀嚴重而沒有進行治療,可能會影響到工作能力及日常生活的表現。綜合晚近的療效研究發現,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均可有效改善多數強迫症患者的症狀。
華格納(Wagner)與齊格飛(Siegfried)
威廉·理察·華格納,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的潮流,同時又因為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激進,而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華格納耗費26年作曲、編劇而成的《尼貝龍的指環》,被譽為歌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全長16小時,分為《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飛》、《諸神的黃昏》四部,以日耳曼傳說為背景,齊格飛便是後兩部作品的主角,殺了巨龍並解救了被禁錮的女武神,為中世紀史詩裡的英雄。
移情作用(Transference)/反移情作用(Counter-Transference)
移情作用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病患將自己潛意識的慾望轉移到分析師身上。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病患是將童年時期對一個客體的情感(通常為父母),在治療過程中轉移到另一個客體身上(通常為心理分析師),若為負向則病患可能會憎恨、謾罵分析師,若為正向則可能為仰慕、甚至愛上分析師,而分析師能依據這些原本被壓抑的情感對病患的潛意識進行分析。
一般認為正向的移情作用有利於分析治療。反移情意味被分析者的移情在分析師身上所引發的無意識過程,早先佛洛伊德認為此有礙治療,主張分析師必須接受個人分析以去除反移情的干擾。然而,此作用越來越受到往後精神分析師的重視(尤其客體關係學派),認為分析師可藉由對自身反移情的覺察與控制,作為詮釋案主移情與衝突的線索。
本能(Instinct)
一種來自生物體的內在興奮之先天的心理表徵,稱為期望,由它所發出的興奮狀態稱之為需求。本能被視為人格的驅動因素,不只驅動了行為的發生,也導引了行為的可能方向,藉由增加對特定刺激的敏感度選擇性的控制了行為的方向。在早期理論中,佛洛伊德根據生物的分類法,把本能分為自衛本能與生殖本能。而後修改成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生之本能目的在求取生存及繁殖後代,如餓、渴及性等歸類於此。死之本能則衍生出攻擊的驅動力,是一種將自我毀滅轉向外界的替代客體所發展出的形式。
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
心理學名詞,又稱心理防禦機制或簡稱心理防衛。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一種全然潛意識的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在生理上,自我防衛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而過份或錯誤的應用則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神秘主義(Mysticism)與薩滿教(Shamanism)
泛指所有人類與神明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所有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義者的基本信條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隱藏的自然力量,這種力量可以通過特殊教育或者宗教儀式獲得。神秘主義以不同形式存在於所有主要宗教,亦可見於世俗經驗。薩滿教是一種涉及到診斷、治療與引發疾病等能力的信仰,認為人與靈魂的特殊關係、或對靈魂的控制會造成人們的苦難,並相信主導者薩滿(Shaman,巫師)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
阿肯那頓(Akhenaten)與一神論(Monotheism)
阿肯那頓,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原名為阿蒙霍特普四世,後改名阿肯那頓,其在位時期推行的宗教改革活動是古埃及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一神論,意指只認同一個神的存在。阿肯那頓因崇拜太陽神阿頓,將之推上取代以往一切神靈的尊貴地位,宣布阿頓不僅僅是最高的神,而是唯一的神。現代學者推測阿肯那頓推行一神論的原因,是要集中自己的權力,透過貶低其他神祇來打擊權勢強大的祭司階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